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175:从根开采见性,从这个见性扩大到如来藏性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严经  六入本如来藏、妙真如性02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560itgrr9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座视频:

楞严经  六入本如来藏•妙真如性 02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能缘、所缘;见分、相分尽是妄,虽然是妄,当体即空,完全是真,都是一个自体分所影现出来的,能缘的根、所缘的尘,统统是妄,那就不用再讨论了。放下就是,真心自然就显现。[如第八番显见文云,本是妙明,无上菩提,净圆真心,妄为色空,及与闻见。初举例显妄竟]为什么妄为色空,及与闻见呢?色空是眼睛所对的,

 [午二 辨妄无体][因于通、塞,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嗅闻性。此闻离彼通、塞二尘,毕竟无体]这个很容易了解,解释一下:因为在这个尘,通尘,或者是塞尘两种尘,发什么居中?发鼻闻,加一个[],要不然把这个[]当作耳朵就惨了。发鼻闻,鼻的闻精,居中吸此尘象,名嗅闻性。此闻精离开了彼通尘还有塞二尘,毕竟无体性,必须借重通跟塞。[然此鼻入,元无自性,但因浮、胜二根,对彼通而有闻,塞而无闻,二种妄尘,黏湛发嗅,居于根中,吸入此尘象,名为嗅闻能入之性]。但是,必须借尘。[此闻亦不过幻妄称相,离彼通、塞二种妄尘,毕竟无有能入之自体。上五句托尘妄现,后三句离尘无体。二辨妄无体竟]

[午三 无所从来] [当知是闻,非通塞来,非于根出,不于空生] [此总以标列],当知这个鼻子的闻精、闻性,不是通、塞二尘来;不是闻根而出,闻根,单根不能出,也不于虚空而出。[下则征起别破] [何以故?若从通来,塞则闻灭,云何知塞?如因塞有,通则无闻,云何发明,香、臭等触]就是:何以故?如果是从通来,塞的时候,这个闻精就灭,因为跟着通跑掉了,云何知道塞呢?如果这个嗅精、鼻的闻精,是因为塞而有,那么,通的时候就无闻,因此云何发明,[发明]就是了解,怎么能够鼻通的时候,了解发明香、臭等触呢?因为如果说塞有的话,通就无闻,跟着塞走了,云何能够了解香、臭等气?通的时候,就一定会了解是香还是臭;可是,如果说这个鼻的闻精跟着塞走的话,那当然通的时候也没有用,因为没有闻精。

[初句征,下先破不从尘生。若谓嗅闻之性,从有闻之通而来]通的时候称为有闻,从有闻之通来,当它通的时候就称为有闻。[至无闻之塞时],塞的时候就称为无闻精。[此闻必随通而去,应不更闻于塞,云何又知塞而无闻?既能知塞,则不从通来也明矣!如因无闻之塞,而有鼻入之嗅性,则至有闻之通时。此闻则应随塞而灭,无有嗅闻之性,云何通时,又能发明香、臭等气,来触于鼻耶?既闻香、臭,应非从塞而有也,抑又明矣][]就是还是,还是很明显的道理,意思就是:没有什么好迷惑的,不难!

[若从根生,必无通、塞。如是闻机,本无自性]解释一下:如果说这个鼻子,单根就能生出闻性,不必借重通、塞二尘;但是,我们了解,如是闻根,它是离尘自体性的,本无[能入之]自性,入,它一定必须借重通、塞。单根,没有通、塞,哪有能入的东西啊?所以,本无能入之自体性,意思就是:根没有办法离开尘,根离开尘没有办法显现,尘离开根也没有意义啊![此破从根生。若谓鼻入嗅闻之性,从根而生者,则单根无尘,如是闻机(根也)离尘无体,本无能入之自性。以有所方有能]以有所闻,方有能闻,能所都没有[今既无所入之尘,安有能入之根]?记得!能、所是孪生兄弟的,这个没有办法分开的。[则不从根生也,抑又明矣]!还是很明显的,没有什么好迷惑。[若从空出,是闻自当回嗅汝鼻;空自有闻,何关汝入]如果说从虚空而来,是闻精、是闻性自当返嗅你的鼻,因为鼻子里面有小小的空,虚空自己有闻,何关汝入呢?若从空出,是闻自当返嗅汝鼻,空自有闻,何关汝入?很容易看得懂。 [此破从空来。若谓嗅闻之性,从鼻孔之空而来者,是空有闻,自当回(返也)嗅汝之鼻根。因有回嗅二字,故知是指鼻孔之空,非外空也。纵许能嗅,但是虚空,自己有闻],虚空自己的事,[又何关汝阿难鼻入之事?是知不从空生也,抑又明矣!三无所从来竟][午四 结妄归真] [是故当知:鼻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 [准上可知。三鼻入竟]这个不是很困难。

[巳四 舌入 (分四)] [午初 举例显妄][二 辨妄无体][三 无所从来][四 结妄归真  今初] [阿难!譬如有人:以舌舐吻,熟舐令劳。其人若病,则有苦味。无病之人,微有甜触。由甜与苦,显此舌根,不动之时,淡性常在。兼舌与劳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]这个舌稍微有一点不同,解释一下:阿难!譬如有人以舌舐吻,[]就是这个嘴巴的二个角,电影男女主角常常接吻,口的二个角就是吻。用自己的舌头,舔自己嘴巴二个角,熟舐令劳,熟舐就是久,时间久,一直舔完左边角,舔右边角,叫做熟舐令劳,就是舔了很长的时间,就是舌触。就是久了,让这个舌识疲劳的意思,变成舌触疲劳相,自己舔自己的嘴角。这个人没有用任何的味道,其人若病,如果说这个人有病的话,自己生病了。则有苦味,因为身体有病,这个舌头的味走样了!这个是真的,一个人生病的时候,舌头的味觉会消失的,会变味的。无病之人,微有甜触,如果这个人没有生病,他舔久了,嘴巴二个吻角甜甜的。由甜与苦,显此舌根,不动之时,淡性常在,记住!苦还有甜,当作一起讨论;这第二个就是淡,总共三种味道。三种味道,其实是二种情形,一个是苦,一个是甜,其实是一个有病,或者无病的时候的味道;一个是舌根不动的时候,淡性常在,不苦也不甜,这个是淡性常在。兼舌与劳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。

[此亦自法为例。假设一事,譬如有人,以舌舐吻;舐即舔也。舌根无有外物可舐,但用舌入,自舐其唇吻;吻即口之两角。熟舐乃舐之既久],非常久,[令舌发劳。其人若病,舐之则妄有苦味,无病之人,舐之微有甜触。由此熟舐,妄生甜苦,正显舌入之根不动(即不舐之时),淡性(非甜非苦)常在。甜苦与淡,乃舌入之劳相,以此为例,兼能尝之舌入,与甜苦淡之劳相,同是菩提心中,瞪发劳相。前三科尘唯举二],前三科是指眼、耳、鼻,不能弄错。这个[]跟我们会四科,融七大那个科又不一样。前三科就是眼、耳、鼻,这个尘只有两个,眼睛是明、暗;耳朵是动、静,所以,只有举二个。[此科有甜、苦、淡三字,甜苦乃有味之味,淡属无味之味,仍为二种。初举例显妄竟]

[午二 辨妄无体] [因甜、苦、淡,二种妄尘,发知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味性。此知味性,离彼甜、苦,及淡二尘,毕竟无体][甜、苦]有味,[]无味,所以,这个就是用二种就好了,有味跟无味,有味道跟没有味道;有味又分成甜跟苦。所以,甜、苦一起讨论,甜、苦就是有味道,淡就是没有味道。因有味道,一个是没有味道的淡,二种妄尘,发知居中,就是舌精,居中。吸此尘象,名知味性。此知味性,离彼甜、苦,及淡二尘,毕竟无体。为什么讲二尘?因为甜、淡一起讨论。[此辨舌入虚妄。舌入元无自性,但因舌动时之甜、苦,及不动时之淡,二种妄尘,黏湛发知,居于根中,吸此尘象,托尘妄现,名为知味能入之性。然此舌入知性,离尘毕竟无体。二辨妄无体竟]

[午三 无所从来] [如是,阿难!当知如是,尝苦、淡知,非甜、苦来;非因淡有;又非根出;不于空生] [此追究舌入无所从来,总标非尘、非根、非空] [何以故?若甜、苦来,淡则知灭,云何知淡?若从淡出,甜即知亡,复云何知,甜、苦二相]解释一下:为什么呢?如果我们这个舌入,就是舌精,从甜、苦而来,淡则知灭,到淡的时候,因为是甜、苦才有这个舌精,这个就是舌入。那么,到淡的时候,这舌精、舌入已经没有这个功能了。为什么?跟甜、苦跑掉了。淡则知灭,这个觉知之性就没有了,意思就是尝性,品尝这个甜味,已经跟着这个甜、苦味跑掉了;淡则知灭,云何知淡?到淡的时候,因为它没有味道;到淡的时候,这个觉知、这个味道已经没有了,这个舌精怎么能够知道淡味呢?如果这个尝知之性,一定是从淡味,跟着淡味走,那么,甜即知亡。甜就包括苦了,意思就是不知道甜跟苦。复云何知,甜、苦二相呢?[初句征,下逐破。先破不从尘来] [若从舌生,必无甜、淡,及与苦尘。斯知味根,本无自性]如果说从舌生,就不必借重甜、淡外尘,以及苦尘这些味道。意思就是:根不必借重尘,我们很清楚的,这个味根本来就没有自性,意思就是:一定要借重甜、淡,甜苦还有淡,才能显现舌根。

[此破不从根来] [若从空出,虚空自味,非汝口知;又空自知,何关汝入]如果说这个舌入是从虚空而出,那么,虚空自己的味道,又不关你的嘴巴的尝知性,又空、虚空自知,也不关你的舌入。[此破不从空生。三无所从来竟]到底是根、是尘,统统没有,求其究竟之处,空无自性,都不可得,一切法本自无生。[午四 结妄归真][是故当知:舌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本非因缘就是不能说是因缘所生,因为因缘所生本来就空。本非自然性,也不能说无因的自然性而生。[准上可知。四舌入竟]这个六入,文字和义理不是很深,我们就不在这里做太多的逗留时间。

[巳五 身入 (分四)] [午初 举例显妄][二 辨妄无体][三 无所从来][四 结妄归真  今初][阿难,譬如有人:以一冷手,触于热手,若冷势多,热者从冷;若热功胜,冷者成热。如是以此,合觉之触,显于离知,涉势若成,因于劳触。兼身与劳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]阿难,譬如有一个人,用一只冷手,去触另外一只热手,自己本身去感受,如果冷的这个力势比较大、比较多,那么,热者从冷。因为冷较强,冷势多,那么,热就会从冷,热就会跟着冷下来,因为冷的比较强。若热功胜,冷者成热,如果是热的手比较强,那么,冷的就会成热。如是以此,合觉之触,因为这个触,身入有合跟离,这触有合触,还有离二种,这是触尘。以此合觉,手掌因合而觉,叫做合觉之触,显于手掌因离而知,因为身入是离、合二种尘象,所以,合觉或者是离知,合,要不然就离。合的时候也觉悟,离的时候也知道,这个就是触尘。以此合觉之触,显于离知,涉势若成,涉势就是冷热相如果成定局了,就以这个来讨论。因于劳触,因为两手相合,合手成劳触、劳相,这个触就是现冷热相涉之触,叫做劳触。兼身与劳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,根身与冷热之触,都是菩提,瞪发劳相。

[此举易知之身触,以为能例,显明身入虚妄。乃假设一人,用一只冷手,触合一只热手,两手皆属身根,与寻常有知之身,与无知之物,合则成触不同]一般我们用有知的身去触无知的物,现在是两只手都是自己的手。[若冷之势力多,则热者从冷而成冷;若热之功用胜,则冷者从热而成热矣。如是以此合觉之触,显于离知下,如是指上四句,用此两手相合,觉知冷热之触,显于两手相离时,亦复有知触之用,以验身入所对触尘,有离、合二种]。离的时候知,合的时候觉,这统统是触,身体的触尘。[彼此两手,冷热相涉之势若成,乃因两手相合,合久成劳,故现冷热相涉之触。兼身下三句,谓不但交相涉入,冷热之相,是身入之劳相],兼能入的身入,与外面的冷热之尘象,[兼身入与冷热之相,同是菩提心中,瞪发劳相。初举例显妄竟]

在座诸位,但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?对不对?没有能所,你就知道嘛,能缘、所缘尽是妄,妄放下,它就是真。修行说难很难,说简单,也不是很困难。只是我们因为坚固的微细执着,太强烈而已。

[午二 辨妄无体][因于离、合,二种妄尘,发觉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觉性。此知觉体,离彼离、合违顺二尘,毕竟无体]。这文字很简单。[此身入之知觉,乃托尘妄现其相。因于离]尘、就是离知,或者是[合二种妄尘,黏起湛然之体]就是光明之体被黏住了。古时候用一个比喻,就是要把我们这个识心,跟这个性要剥离的时候,就象要剥了这层皮跟肉那么的困难!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意识心,妄,我们已经用妄心习惯了!认为它就是理所当然的嘛,突然用正等正觉,有时候众生反而不习惯。所以,要脱离、剥离那种执着,太难了!这个就是修禅的人形容说,最后那关要破,那个微细的执着要破,简直要把身体的那一层皮剥下来,从肉直接剥下来那么的难因为他已经无量劫来都用意识心习惯了,妄心都用习惯了,一下子用正觉的心,要剥离那个妄执、妄动、妄念、妄无明,最极微细的那一刹那,很是困难!

底下,[发为觉精],觉精就是身为触觉。这个[]是触,身体的触觉精,身体之触觉之精,叫做触觉精。[居于浮、胜二根之中,吸入此尘象,名为身入知觉之性。此知觉体,离彼离、合违顺二尘,毕竟无有身入之自体可得。离、合属二尘,违顺乃二相]。离、合违顺,离有违顺,合还是有违顺,要这样念。[苦触,则违背众生,厌苦求乐之心理,故曰违;乐触,则顺从众生,厌苦求乐之心理,故曰顺。离、合各有违顺二相。二辨妄无体竟]。离:离违、离顺;合:合违、合顺二相,这很容易了解。[午三 无所从来] [如是,阿难!当知是觉,非离、合来,非违顺有,不于根出,又非空生]如是,阿难!当知是身觉,这个[],当知是身觉、身的触觉,这个不是悟的意思,是触觉的意思。[此总标无从来,下则征破]如是,阿难!当知是身体的触觉,非离、合来,非违顺有,不于身根而出,又不是虚空自己跑出来,这个文字很简单。

[何以故?若合时来,离当已灭,云何觉离?违顺二相,亦复如是] [初句征,下先破从尘来] [若从根出,必无离、合、违、顺四相。则汝身知,元无自性]。如果是从你的身根自己跑出来,不必借重离、合之尘,那么,你的身根本来就空无自性,一定要借重离、合之尘。[四相,非指离合违顺为四,乃指离合二尘,各有违顺二相]有时候,这个身体离的时候好;有时候,离的时候就比较不好。有的时候合的时候好,有的时候合的时候不好。[则成四相。此破从根出][必于空出,空自知觉,何关汝入]如果是虚空变成你的身体的觉触,那么,就不关你的事情了。 [此破空生]就是无因而生。这个就是[三无所从来竟]。无所从来。

[午四 结妄归真][是故当知:身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[准上可知。此中相妄性真之旨,如昔日僧问洞山曰:寒暑到来如何回避]一下很冷,一下很热,寒暑来怎么回避啊?洞山禅师就说了,[山曰:何不向无寒暑处去]找一个无寒无暑的地方去啊![僧曰:如何是无寒暑处?山曰:寒时寒煞阇黎,热时热煞阇黎]这什么意思啊?意思就是:正冷的那个时候,悟到冷的时候是虚妄的触,当下就是真。正热的时候,体悟到正热之时,悟热也是妄,热性本空。就在正在热你的那个,当体即空。阇黎就是尊称他,尊称你阿阇黎。寒的时候,正冷到你的那个时候,你能体悟到冷本虚妄,那个时候就是不冷,就是真心。热时热煞阇黎;这阇黎是尊称对方叫做阿阇黎。正是热到你阿阇黎的时候,悟虚妄则无所谓热,正在热你的时候,热性本空,往真心处悟,那个就是不热。冷的时候是妄,真心就显,热的时候是妄,不着,热性就消,就是这个意思。[此为达妄即真,处处总成华藏界矣!五身入竟]

[巳六意入(分四)] [午初 举例显妄] [二 辨妄无体][三 无所从来][四 结妄归真  今初][阿难!譬如有人:劳倦则眠,睡熟便寤;览尘斯忆,失忆为忘。是其颠倒,生、住、异、灭,吸习中归,不相踰越,称意知根。兼意与劳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]这个六入当中,意入就稍微有一点点困难度。解释一下:阿难!譬如有人:劳倦则眠,睡熟便寤;哎呀!太疲劳了,困了就稍微眠。睡一会儿,[]就是醒过来了,意思就是:一下睡、一下醒。览尘斯忆,[]就是历览前尘,因为在梦中的时候,想起梦中的时候,叫历览前尘,这个叫做记,醒的时候没有梦,梦境的记忆已经消失了。所以,失忆为忘。是其颠倒,现在在讲忆根,忆恨就是内尘。集,这已经不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外尘,它现在是对内的,内心里面的生灭之尘,用忆念。说一下子记,一下子又忘,是其颠倒性;物是成、住、坏、空,那么,心叫做生、住、异、灭。是其颠倒性,动念是生;安住一下叫住;这个念头变了,有异;到最后念头消失了,这个是灭。所以,生住异灭就是生灭的简称,讲[生灭]是非常简单之称,总称叫做[生住异灭];但是我们中国人好简,讲生住异灭麻烦,为什么要讲四——生相、住相、异相、灭相?讲生灭,就知道法是无常的

注意!生住异灭是心念变化的专属名词,如果是物质世界的名词,叫做成住坏空。比较大的、外在的物质世界,称成住坏空,不称生住异灭。动念称生、住、异、灭;外相称成、住、坏、空;人类称生、老、病、死;气候称为春、夏、秋、冬,这个稍微理解一下。但是,总归无常,它的共同性就是无常,生住异灭。吸习中归,就是吸入现在的习性的生住异灭,中归就是最后落入、归于意地,归于意根。吸入现在的种种的习气的生住异灭,或者成住坏空,而落入到怎么样?归于意地,归于我们意根。不相踰越,一个念头起,一个念头灭;一个念头灭,一个念头起,不相逾越,称意知根,我们叫它做意知根。兼意与劳,[]就是生灭相,疲劳的生灭相,得失相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。那么,我们这个得失相、得失心,这个就非常困难

在座诸位,这个生灭的尘,尤其是意根,一执着就非常困难!举个例子,譬如说你身上有很多的珠宝!假设珠宝价值三百多万,或者是一些比较价值的一些首饰。突然有一天被小偷统统偷走了,诸位,你那个意根,那个生灭的心,要很久很久才会弭平,很久!本来是拥有三百多万,可以换现金,尤其是现在金条,慢慢涨,涨得吓死人了!哇!三百多万统统没有!以前拥有这些东西,现在突然灭了,没有了,这个内心里面那种得跟失、生跟灭,对这个相上那种执着,是很辛苦的,非常困难!譬如你的儿子,一直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,这样栽培他,突然一间都没考上!所以,我们一个人说到要放下,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讲一讲很容易,那就放下,碰到你儿子、你女儿,放不下,真的!这个就是我们人类的意根是很难突破的,生灭得失心非常困难的!

[此亦举意入易知之例,以显虚妄。假设一人辛劳疲倦,精神不足,意根不对缘境,则妄现睡眠之相;睡眠既熟,精神恢复,意根不甘滞寂,则便现醒寤之相;此乃约忽寐忽觉而言]不是指晚上,[非指夜寐夙兴也][夜寐]就晚上睡觉,早上就起来,不是那种睡眠,是突然忽睡一下;就像我们现在打个盹儿,不是指晚上一觉到天明那种睡觉,五、六个钟头的。[据此则劳倦睡熟,俱指意根,取此虚妄易知者,比例意入虚妄无体。览尘斯忆,失忆为忘者:以既寤之时,则历览前尘]回想梦境,[而斯忆(记也);欲睡之时,则失忆以为忘]。历览前尘就记忆起来了,欲睡的时候,这个记忆消失了,叫做忘。[又正睡之时,梦中独头,所缘览尘境,亦称记忆]梦中独头,正在睡的时候,又起现行了。醒过来的时候,[既寤之后,则梦沉境寂],忘记了梦境里面到底发生什么事情,这个时候[亦曰为忘]。所以,这个记跟忘,有时空性的,但是总是颠倒。

[是其颠倒,生、住、异、灭者:以上忽眠、忽寤,或忆、或忘,皆属颠倒之相。生、住、异、灭,对眠、寤、忆、忘而说]。刚刚睡觉的时候,[初眠为生,正眠为住;将寤为异,寤已为灭]醒过来的时候叫做灭,因为不再睡觉了;灭就是不再睡眠了,醒过来了,[始忆为生,正忆为住;将忘为异,忘尽为灭]所以,这些名词,生住异灭,成住坏空,有时候它都站在某一个时空,在形容什么事情,有时候会用生住异灭;但生住异灭是动念的专有名词,用在念头上,这个是唯识学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的。[寤忘准此可知][吸习中归,不相踰越,称意知根者:谓意根能吸入现习,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,次第迁流,中归意地,前不落后,后不超前,不相踰越,称意入为能知之根焉。兼意与劳,同是菩提,瞪发劳相者:世人只知,眠、寤、忆、忘,为意家之劳相,并不知兼意知根,与所缘劳相,同是菩提心中,瞪发劳相。初举例显妄竟]

[午二 辨妄无体][因于生灭,二种妄尘,集知居中;吸撮内尘,见、闻逆流,流不及地,名觉知性]。因为在这个生、灭二种妄尘;其实是生、住、异、灭。生灭、生住异灭就是内意根的尘,意根不是生尘、就是灭尘,你要牢牢记住这个。眼睛不是明就是暗,耳朵不是动就是静。而这个意根不是生就是灭,这生、灭二尘为意根所缘。所以,二种妄尘,集知居中;因为它约缘内而言,叫做集知。吸撮内尘,就是法尘,这个内尘就是法尘,半分色尘、半分心。见、闻逆流,就算眼之见、耳之闻等根,要把它返回去、逆流回去,也流不及地,也没有办法流入意根之地,名觉知性。所以,这个觉知性,完全纯粹是五根落卸的影子,完全是在里面的,叫做内尘的,不是外尘的。

[此生灭,乃前五尘,落卸影子,有生、灭二种法尘之别。意入因于生、灭二尘,黏起湛然之体,集能知之性,居于意根之中,如幽室见]幽室就是暗室,[吸撮内尘]吸取内尘。[即吸取内之法尘,为己所缘。前五科]当中,就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前五科是[向外,故云发见发闻等]往外叫做[],向内叫做[]。你看,中文用字是很小心的,发见发闻,就是往外叫做发,你看,[今云集知者],向内叫做集,[以其但约缘内尘言]。只缘心内之尘叫做内尘,心内之尘就是生、灭。[见闻逆流,流不及地者:前五根缘五尘之境;见、闻二字,该余三根]当然包括其他三根,包括鼻、舌、身三根。[皆顺流外缘;倘若见、闻等根,要逆流反缘,也缘不到]意根。[因五尘落卸影子,落在意地之中,为意根之所独缘,故曰见闻逆流,流不及地。此能缘性,名意入觉知之性,亦不过托尘妄现而已][此觉知性,离彼寤、寐生灭二尘,毕竟无体]现在就要讲意根空无自性了。 [然此觉知之性,既是因尘而有,离尘自应无体可得。《正脉》云:寤寐不同上眠寤,彼是假设,取于睡时,此是法尘,但约神思昏、明而已。二辨妄无体竟]前面讲的是睡觉,现在讲的是法尘,不一样的。

[午三 无所从来][如是,阿难!当知如是,觉知之根,非寤寐来;非生灭有;不于根出;亦非空生]这个一看就知道。阿难,当知这个觉知之意根,不是那个时候,醒或者是睡那个时候来,也绝对不是生灭而有的。所谓[]就是有苦乐之感受;[]就是没有苦乐的感受,在这里稍微了解一下。灭是内守幽闲寂静之境;不是开悟那种寂静,只是比较没有苦乐的感受那么强。简单讲就是说:苦乐的强烈的感受叫做生,意根里面觉得生;苦乐的感受没有了,叫做灭,就这么简单!所以,这个你要特别注意,内心里面对苦乐的感受,为什么?它纯粹内嘛,这是讲感受,内在的觉受。对苦乐的感受有了,比较强,叫做生;苦乐的感受没有了,就是内守幽闲寂静之境,也不是因为苦乐的感受有没有,而有意知根。不于根出,也绝对不是说,这个意知根自己跑出来这个觉知之根;亦非空生,这个谈到意精。

[此总标,下征破][何以故?若从寤来,寐即随灭,将何为寐?必生时有,灭即同无,令谁受灭?若从灭有,生即灭无,谁知生者]这一段有一点难,何以故,说:为什么?若从寤来,诸位!此觉知之意入,若从醒的时候来,醒的时候才有意精,寐的时候,意精就没有了。寐的时候,就没有办法觉察到寐了,将何为寐?[]就是睡觉,那做梦的人又是谁啊?那个意入就跟着寤的时候跑掉了;意入跟着寤跑掉了,寐的时候在睡觉,做梦的时候又是谁在做梦啊?寐即随灭,因为没有办法觉察,因为寐已经没有意入了。那又有谁能够在做梦的时候,了解说做梦到底是谁啊?好!必生时有,灭即同无,必这个意根的觉知性,生的时候才有,就是讲生、灭法,这个意根的觉知性在生法的,意思就是动念,动到执着的那个念头,这个法尘生的时候,你才说这个意根的觉知性才有;那么,灭的时候,这个灭不是说灭无,是说没有苦乐的强烈感受的这个时候,就即同无。这句话意思就是这个苦乐感受很强烈的时候,你这个意知根觉知它是有,如果说这个时候才有意精,那么,灭尘的时候就没有,因为没有苦乐感受的时候,没有强烈的时候,灭就同无。

再讲一遍:必生时有,灭即同无,你一定要说,这个意根在觉知性生尘的时候,生出这个法尘的时候,这个意入才叫做有的时候;那么,当意入的生没有的时候,这生尘没有了,灭尘就没有办法觉察了,灭尘没有办法觉察就同无,令谁受灭?那么,灭尘来的时候,谁感受到这个灭尘呢?谁能够感受到内守幽闲寂静之境呢?意思就是这个意入,不随生尘还有灭尘而改变,不管你的苦、乐生尘走了,就算苦、乐生尘没有了,这个生尘,意入还是可以感受到灭尘。若从灭有,生即灭无,如果这个意根的觉知性从灭才有,因为灭了,才有这个觉知根;那么,这个[]就是法尘的生,就灭无了,就没有觉知性。灭才有觉知性,生的法尘当然就没有觉知性了。谁知生者,又有谁能够知道,生法尘的时候,这个觉知性有苦、乐种种的感受呢?又有谁可以感受到苦、乐法尘之生呢?

[初句征;此先破从尘来。若谓此觉知之意入,从寤而来者,至于寐时,此觉知必随寤而灭,又将何者而为寐乎?即今寐中,能做梦者,又是谁耶]因为已经跟寤的时候跑掉了,那么,睡觉当中做梦那个,能知道做梦的又是谁啊?意思就是:意入、意根,当然就没有跟着寤的时候跑掉。[若从寐来]只有在睡梦当中,那个意根才显现,[类此可推。若谓此觉知,必从生尘有者,至于灭尘时,即应同生尘而无矣,又令谁领受灭尘,而内守幽闲寂静之境耶]换另外一个角度说,[若谓此觉知,从灭尘有者],灭尘有,那么,生尘当然就没有了。[至于生尘时,即应同灭尘而无矣,即今能觉知生尘,分别苦乐者,又是谁耶]意思就是:并没有跟灭尘跑掉啊![若从根出,寤、寐二相,随身开合,离斯二体,此觉知者。同于空华,毕竟无性]如果说这个意入、意根,不必借重于寤、寐二相,寤、寐二相其实就是生灭。随身开合,这是指内在的心脏、肉团心,经典是这样讲:我们白天的时候,心脏是开的;晚上睡觉的时候,心脏是合的,这用肉团心来讲。随身体的肉团心的开,就是醒了,合就是晚上睡梦了、睡觉的时候。离斯生灭二相,就是寤、寐,生灭二相、二体,离斯二体,此觉知者,这个觉知性,同于空华,毕竟无性。

[此破从根出]。单根,是无自性的。[若谓此觉知,从意根出者,寤、寐二种之相,乃随身根之内,肉团心开合而成。肉团心是肉质,状如倒挂莲华,寤则开,寐则合,离斯(此也)寤寐开合二体,此意入之觉知,同于空华,毕竟无有能入之性,是则根尚叵得,如何可说从根出也][若从空出,自是空知,何关汝入]如果是虚空自己出,虚空不关你的事情。 [此破从空而出。若谓此觉知]性,[从空出者,空性顽钝,根性灵知,虚空本属无知,纵然能有知觉]就算虚空能有知觉,[自是空之有知,何关于汝意入之事]也不关你意入之事,[以上追究,此觉知者,来处不可得。三无所从来竟]

[午四 结妄归真][是故当知:意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六入都是这样,是故当知,眼入、耳入、鼻入、舌入、身入、意入,都是虚妄;六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底下是告诸如何来破无自性,讲到无自性的事情。[准上可知。此处《正脉疏》,交光法师,发明入、处、界三科,破法有三种差别]破法就是让他了悟空无自性。为什么叫破法?让众生了悟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纯粹是妄,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叫做破法,破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相妄。好!下面师父来一一解释,此处《正脉疏》,交光法师,发明入、六入;处、十二处;界、十八界,三科,破法有三种差别,[为千古独唱]

[一者约缘破]约外在的缘,[言不局本法,广破外缘也。如灭火不径][]就是直接,不直接[扑火,但抽去其薪]譬如说你要破这个眼,那么,把这个明、暗除掉,[火自灭矣,以火无自体也]所以灭火不直接扑火,釜底抽薪,[]就是木柴,火就自然灭,以火无自体性。[二者更互破:言二法相依而立]就是根、尘,根尘相依而立,[即须更互破之]破根或者破尘,[如蛟水相依]蛟就是蛟龙,古传说中一种似龙而能发洪水的动物,我们说蛟龙。蛟龙依水而住,所以,怎么样?[两皆为患]你要除掉蛟龙,[除之者],很简单,[驱蛟绝水之本]把水断掉,意思是说你把这个蛟龙除掉就没有水了,这当然是古时候的传说啦,重点是表法的。[泄水],你把这个水泄掉,那么,这个蛟龙就没有地方可以居住。[破蛟之居也]因为这个蛟龙居住在水,是不是?蛟龙会制造水,水又养着蛟龙,所以二个互相就是患。

[三者从要破]从最重要的,从精要处破。[此有两种],丙一:[一者二法从要破]就是从根、尘的最重要的部位破。[如两木相倚而立,但推倒一边,二皆倒矣]。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,其实这个统统在讲空无自性,单根不生、单尘不生、单识也是不生。丙二:[二者三法从要破]就根、尘、识,这后面会讲到,十八界的时候,三法——根、尘、识,从要破。[如筋]、就弓箭,用弓箭来分析,筋当然就是做线的,弓箭的那个线,拉的。[]、粘的;[]就是弓箭。做弓箭用硬的,做弓箭用角。[三合为弓,而胶为其要],胶就把三种粘住了,[但除去其胶,则筋、角皆不成弓矣]。筋是线,因为没有粘住,线没有用啊,还有那个弓也没有用啊。[故此六入,全是约缘破]诸位!约缘破就是依甲。[尘即其缘也]六入就是眼睛的、耳朵,乃至于意的生灭,就这个来破。

[下十二处,兼更互破],就是乙,依乙的方法破,后面会讲到。[及二法从要破也],二法从要破就是丙一。[眼、色、耳、声四处],就是破眼见声色,或者破色生眼见,眼、色、耳、声四处,[更互破也]到底是眼见生色尘呢?还是色生眼见呢?这后面会讲到。这是十二处,十二处上面讲眼、色跟耳、声四处,当然还有八个地方。[余八处二法从要破也]余八处,如果是鼻就对嗅;舌就对味;身就对触;意就对生灭。余八处就是鼻、嗅、舌、味、身、触、意、法,意就是对法尘,就是生灭。[又惟身、触二处,独约根破]就是根身破,从身的要来破。[余六处独约尘破也]。六处就是鼻、舌、意,约外尘来破。[后十八界,全是三法从要破也]。三法从要破就是丙二,根、尘、识三法从要破,[然文虽从要]而破,[意实并破]意思是说:虽然文章从重要的破其无实体性,都是相依,就是缘起、空性、相妄性真;但重点其它他的用意是同时破。

[非同六入]不同于我们这一次的六入,刚刚讲的眼入、耳入、鼻入、舌入、身入、意入,不同于六入。[正意在根也]这个正意就是重要的用意在于六根,因为根里面有这个见性、闻性、开采不生灭性。从根开采见性,从这个见性扩大到如来藏性,愈来愈广,到最后就周遍法界的七大,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。所以,先从根,再来慢慢扩大,变成周遍法界如来藏性。正意在六根,如果这个六根的根性开发不出来,那么,更谈范围那么大的宇宙的如来藏性?所以,正意在根,重要的用意就是在六根;在其它的经典都是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;而在《楞严经》首重六入,因为这六入是生死的根本,但是也是解脱的起源;六根让你攀缘六尘造生死业,诸位!你要解脱就是从这个地方解。六根横的就是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;要直接深度的就是: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个后面会讲到。解六结,越三空,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就是在这个,后面会谈到。[详其结处,盖可见矣。卯二六入竟]最后的时候都是结妄归真。

回向(略)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154 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155:修行,知见决定一切;处世,态度决定一切

楞严经讲解156:在同一个世间,虽然是众生的同分妄见,其实是众生的别业妄见

楞严经讲解157:真正进入佛的本怀,把大事化成小事,小事化成无事

楞严经讲解158:饮食.男女不是理性的东西,没有办法控制。有办法让它转化就对了

楞严经讲解159:居士是佛陀的弟子、是出家人的弟子,你不能代表三宝

楞严经讲解160: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,心里摆平了,就全世界都平了

楞严经讲解161:吃亏的人福报就会慢慢来,现在看起来很吃亏的人不一定吃亏

楞严经讲解162: 修行是见到这个:别人对不起我,你很清楚那是虚妄

楞严经讲解163:听经闻法功不唐捐,在八识田中种下这个金刚种子百千万劫不会消失

楞严经讲解164:所有万法都是心的见病所产生的,所见的一切相其实是不存在的

楞严经讲解165:我们无量亿劫以来看什么那个见就是生病,没有一天是健康的

楞严经讲解166: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十八界,没有一法能离开如来藏性而起作用

楞严经讲解167: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法则;人类所能承受的这个力道就有一定限

楞严经讲解168: 一切法不受,叫做正受;所有的受都是幻

楞严经讲解169:本尊就是你的心性,你的心性就是自性

楞严经讲解170:作息生活跟着太阳走是阳;跟着月亮走是阴就病

楞严经讲解171: 这个人生宇宙成住坏空是必然性,没有东西可以执着和留恋

楞严经讲解172:我们产生痛苦或快乐的心情和感受,这就是不了解受阴是虚妄的

楞严经讲解173:要对自己的貌相、威仪负责,因为即五蕴身就是佛身

楞严经讲解174:不是跑到山里面静静的就叫做修行,这是攀缘另外一种尘而已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154 (未完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-200目录(未完)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(新关注的师兄入)

大悲咒的妙用 (宣化上人)

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(仁清法师)

盂兰盆节的故事——目连救母

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,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

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,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